鍛造加工是利用外力使金屬坯料產生塑性變形,從而獲得具有一定形狀、尺寸和力學性能鍛件的工藝過程。在實際生產中,常因原材料、工藝參數、設備操作等因素出現各類問題。以下是鍛造加工中常見問題、原因及對應的解決方案:
一、加熱環節常見問題
1. 過熱與過燒
問題表現:
過熱:金屬晶粒粗大,鍛件力學性能(尤其是韌性)下降。
過燒:晶界氧化或熔化,鍛件表面出現龜裂,完全報廢。
原因:
加熱溫度過高或保溫時間過長。
爐溫控制不均,局部溫度超標。
解決方案:
嚴格控制加熱溫度(參考金屬材料的始鍛溫度),使用溫控精度高的加熱設備(如電阻爐、感應爐)。
避免坯料在高溫區長時間停留,采用階梯式升溫或快速加熱工藝。
定期校準測溫儀表,確保爐溫均勻性。
2. 氧化與脫碳
問題表現:
氧化皮增厚,造成鍛件表面粗糙、尺寸精度下降。
脫碳導致表層硬度降低,影響零件耐磨性和疲勞強度。
原因:
加熱時金屬與空氣中的氧氣、水蒸氣等反應。
高溫下碳元素向表面擴散并與介質反應。
解決方案:
采用少無氧化加熱(如控制爐內氣氛為中性或還原性),或使用 protective coatings(防氧化涂料)。
縮短加熱時間,減少高溫段停留時長。
對脫碳敏感的材料(如高碳鋼、模具鋼),可采用真空加熱或快速感應加熱。
二、變形環節常見問題
1. 鍛造裂紋
問題表現:
表面裂紋:沿鍛件表面擴展,呈直線或網狀。
內部裂紋:隱藏于鍛件內部,探傷時發現(如中心裂紋、放射狀裂紋)。
原因:
原材料問題:冶金缺陷(如縮孔、夾雜物、偏析)、晶粒粗大。
工藝問題:加熱速度過快(導致內外溫差大)、變形量過大(尤其拔長時送進量過小)、變形溫度過低(金屬塑性下降)。
模具問題:模具圓角過小、表面粗糙,或打擊速度過快導致應力集中。
解決方案:
嚴格檢驗原材料,避免使用有缺陷的坯料;鍛造前進行均勻化退火改善組織。
控制加熱速度(尤其高合金鋼需緩慢加熱),保證坯料內外溫度均勻。
合理設計模具結構(增大圓角、優化拔模斜度),采用合適的變形速率(如液壓機比鍛錘更適合低塑性材料)。
控制單次變形量(拔長時送進量與單邊壓縮量之比≥1.5,避免 “十字裂紋”)。
2. 折疊與夾層
問題表現:
鍛件表面出現直線或曲線狀凹陷,嚴重時形成夾層,探傷可發現。
原因:
模具設計不合理(如模膛間距過小、飛邊槽位置不當),金屬流動紊亂。
操作不當(如拔長時壓下量過大、翻轉不及時,或鐓粗時坯料鼓形過大)。
解決方案:
優化模具設計,確保金屬流動順暢,飛邊槽尺寸匹配。
規范操作流程:拔長時控制壓下量(≤坯料高度的 1/3),鐓粗時防止坯料過度鼓形(高徑比 H/D=2~2.5,避免失穩彎曲)。
對已產生折疊的鍛件,需修磨或切除缺陷部位,嚴重時報廢。
3. 尺寸精度不足
問題表現:
鍛件尺寸超出公差范圍,如長度、厚度不均勻,或模鍛件錯模。
原因:
模具磨損、安裝不到位(如鍛模錯模)或彈性變形過大。
坯料體積計算誤差、加熱后氧化皮脫落導致體積變化。
冷卻過程中收縮不均勻(尤其復雜形狀鍛件)。
解決方案:
定期檢修模具,磨損嚴重時更換或補焊修復;確保模具安裝精度(如使用導柱、導鎖定位)。
精確計算坯料體積,預留適當加工余量(考慮氧化皮損失和收縮量)。
采用等溫鍛造或熱模鍛工藝,減少冷卻收縮影響;復雜鍛件可通過數值模擬(如 Deform、Forgemap)優化工藝參數。
三、冷卻環節常見問題
1. 冷卻開裂
問題表現:
鍛件冷卻后內部或表面出現裂紋,尤其高碳高合金鋼(如 Cr12、高速鋼)易發生。
原因:
冷卻速度過快,導致內部應力(熱應力、組織應力)超過材料強度極限。
鍛后未及時退火,殘留應力未能釋放。
解決方案:
根據材料特性選擇冷卻方式:
空冷:適用于低碳鋼、普通合金鋼(如 45 鋼、40Cr)。
坑冷 / 砂冷:適用于中高碳鋼、低合金鋼(如 T8、20CrMnTi),放入干砂或石灰坑中緩慢冷卻。
爐冷:適用于高合金鋼、高碳鋼及大型鍛件,鍛后立即轉入退火爐隨爐冷卻。
鍛后及時進行去應力退火或球化退火,消除內部應力。
2. 組織不均勻
問題表現:
鍛件內部晶粒大小不一(如混晶),或出現帶狀組織、魏氏組織。
原因:
變形溫度不均勻(局部過熱或低溫變形),或變形程度不足(未達到再結晶溫度)。
冷卻速度不均勻,導致相變不一致。
解決方案:
保證加熱均勻性,控制變形溫度在合理區間(始鍛溫度~終鍛溫度)。
確保足夠的變形量(一般≥15%~20%),使金屬充分再結晶;對大型鍛件采用多向鍛造破碎粗大組織。
冷卻過程中保持環境溫度均勻(如使用緩冷坑或控溫爐),必要時進行正火處理細化晶粒。